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新闻】把脉高校、企业定制型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更需要做得冷板凳的人才

董川峰 两机动力控制 2021-06-21

导读: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演进,产业结构的质量和数量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智能制造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如何培养?

今天,在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主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会承办的“智能制造与环保材料产教融合论坛”上,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国庆建议,高校将校企合作“制度化”,融入到日常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边实践边学习,培养定制型人才,企业通过提供固定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岗位”,为定制型人才培养建立长效机制。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之花”,加工之难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对人才也有更高的需求。

  

随着商业航空发动机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所需的人才结构也相应发生转变。陈国庆指出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结构随之转变,专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

  

他希望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航空发动机领域更需要把职业当事业、不断学习、耐住寂寞、做得冷板凳的人才。”

  

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会员工作部部长朱玲玲看来,高质量发展呼唤更多高质量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融合,高校和企业将各自的一部分资源拿出来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

  

而能否从治理结构等方面将校企合作制度化,能否将校企合作融入到日常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则是产教融合实施中的两个关键点。

  

论坛上,著名创业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文巍做“智慧制造与新人才能力模型”报告,华虹集团旗下上海华力党委书记、执行总裁周利民做“新一代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探索”报告。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松表示,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型高校,二工大一直注重产学研结合,此次论坛正是在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新领域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对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积极探索。

  

为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二工大主动出击,与长三角地区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让学科团队在专业领域中担当工程实践技术难题和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解题人”,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

  

工学部机械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何成老师担当“科技大使”,瞄准中小企业在成长中的痛点,致力于工业智能机器人及设备的研发。他带领研究生研发出的全自动冷拔机、全自动拧螺丝机器人、全自动弹簧齿条自动装配机器人、全自动涂胶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自动贴标机等一系列智能制造设备,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用工荒”、“用工难”等问题,甚至给一些濒临破产的民营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为企业发展赋能。

  

论坛现场连线了正在浙江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王利军教授,以及新化化工有限公司研发室刘震主任,共同探讨“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及生产中的作用”。

  

浙江海盐等地的中小企业每年生产的磷化渣高达一万吨,市场上处理磷化渣每吨要花费高达两千元。王利军教授率领的材料化学团队找到一种既解决磷化渣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又可以将其资源化的绿色方法,实现固废磷化渣资源循环再生,获得了高附加值新材料,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阅读:

【行业新闻】美国海军授予四十多家小企业超过六十亿美元飞机维护和持续保障合同

【行业动态】美国国防部要求美国防企业不能因冠状病毒影响生产交付

【行业新闻】惨淡开局后,航空物流企业业绩强势反弹


来源:周到上海

 (欢迎加小编微信号:gtc6000;QQ群:603094810;资料都存在QQ群文件夹中)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或网络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